【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的意思】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出自清代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之一,原句为: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而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则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另一首诗——《己亥杂诗·其五》,原文如下:
> 九州生气恃风雷,
> 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> 我劝天公重抖擞,
> 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但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并非出自这首诗,而是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《秋风曲》中的一句:“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;何须马革裹尸还?”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的名句。
一、诗句背景与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何须马革裹尸还 |
出处 | 徐锡麟《秋风曲》 |
原意 | 意思是:何必用马皮革包裹尸体回来?表示战死沙场、英勇献身,不必讲究死后归葬的形式。 |
引申义 | 表达一种慷慨赴死、视死如归的精神,强调为国捐躯、忠于国家的决心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赞扬英雄人物、革命志士或为国家奉献生命的人。 |
二、整首诗的背景与意义(简要)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常被单独引用,但若结合上下文来看,它往往出现在表达壮志未酬、愿为国捐躯的语境中。例如:
> “男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
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不甘平凡、立志建功立业的决心,即使死后也不必回到故乡,只要能为国效力,便无怨无悔。
三、总结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是一句充满悲壮色彩的诗句,体现了古代文人和将士们对国家、民族的忠诚与担当。它不仅仅是对死亡的豁达,更是对理想与信仰的坚持。在今天,这句话依然激励着人们勇于奉献、追求正义与责任。
四、表格总结
词语/句子 | 含义 | 背景 | 精神内涵 | 现代启示 |
何须马革裹尸还 | 何必用马皮革包裹尸体回来 | 出自徐锡麟《秋风曲》 | 表达英勇献身、视死如归的精神 | 鼓励人们为理想、国家奉献自我 |
原诗背景 | 表现个人志向与家国情怀 | 清代社会动荡,士人忧国忧民 | 忠诚、责任感、牺牲精神 | 在新时代仍具教育意义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不仅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代表着对理想的执着、对国家的热爱以及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与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