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】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出自佛教经典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。这句话在佛教中具有深刻的含义,涉及对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的观照与理解。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和总结。
一、文字解析
- 受:指感受,包括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感觉。
- 想:指思想、观念、认知。
- 行:指行为、意志、心理活动。
- 识:指意识、分别心、认知功能。
- 亦复如是:意思是“也如此”,即这些现象的本质也是空性,没有自性。
整句话的意思是:“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,也像色法一样,是空性的。”
二、核心含义总结
佛教强调“诸法皆空”,即一切现象都没有独立、恒常的自性。通过观照五蕴,认识到它们的本质是空,从而破除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,达到解脱。
词语 | 含义 | 佛教意义 |
受 | 感受 | 由外境引发的心理反应,如喜、怒、哀、乐 |
想 | 思想、观念 | 对事物的认知与分别 |
行 | 行为、心理活动 | 包括意志、欲望、动机等 |
识 | 意识、认知 | 对境的觉知与分别能力 |
亦复如是 | 也如此 | 表示这些现象同样没有自性,是空的 |
三、实际应用与修行意义
在修行中,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提醒我们:
1. 不执着于感受: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,都是暂时的,不应被其束缚。
2. 不执着于思想:念头来去自如,不应被思维所控制。
3. 不执着于行为:行为应出于善念,而非贪欲或嗔恨。
4. 不执着于意识:意识是工具,不应成为烦恼的根源。
通过这种观照,修行者可以逐渐放下对“我”的执着,进入无我的境界,最终达到解脱。
四、结语
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不仅是对五蕴本质的揭示,更是修行路上的重要指引。它教导我们以智慧看透世间万法的虚幻性,从而远离烦恼,走向觉悟。
注:本文内容为原创,结合佛教教义与通俗解释,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,便于读者理解与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