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膏肓是什么意思】“膏肓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中医或文学中,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某些重要部位,也常被引申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或难以解决的问题。下面将从字义、中医解释、文学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
“膏肓”原指人体内的两个重要部位:“膏”位于心下,是脂肪组织;“肓”则在心脏与膈膜之间,是较为深层的部位。在古代医学中,这两个部位被认为是药物难以到达的地方,因此“膏肓”常用来比喻病情严重、难以治疗。
在文学作品中,“膏肓”多被用来形容病入膏肓、不可救药的状态,也常用来比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,无法挽回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“膏”指心下脂肪,“肓”指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位,合称“膏肓”,后引申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或严重的问题。 |
来源 | 出自《左传》等古代典籍,常见于中医和文学作品中。 |
中医解释 | 在中医理论中,膏肓是脏腑之间的重要区域,药物难以到达,故有“病入膏肓”之说。 |
文学用法 | 常用于比喻病情严重、问题难解,如“病入膏肓”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问题已到不可挽回的地步,或比喻某种状态无法改变。 |
近义词 | 病入膏肓、无可救药、积重难返 |
反义词 | 起死回生、药到病除、迎刃而解 |
三、结语
“膏肓”不仅是中医中的一个解剖学概念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。它承载着古人对疾病和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,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语言表达中,提醒人们面对问题时需及时应对,避免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