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诗七律长征出自哪个地名】《七律·长征》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著名诗词,生动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、最终胜利会师的壮丽画卷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革命者的英勇精神,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。
那么,这首诗的“出处”到底指的是什么?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诗歌的创作地点或发表地点,但实际上,“出自哪个地名”更可能是指诗中提到的地理名称或与之相关的具体地点。下面将对《七律·长征》中涉及的地名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《七律·长征》简介
全诗如下:
> 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> 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>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> 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这首诗写于1936年,当时红军刚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,到达陕北。诗中提到的多个地名,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点,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。
二、诗中涉及的主要地名及说明
地名 | 所在地区 | 简要说明 |
五岭 | 广东、湖南交界 | 五座山岭的总称,红军在此翻越,象征艰难险阻 |
乌蒙 | 云南、贵州交界 | 山势雄伟,红军曾在此作战 |
金沙江 | 云南、四川交界 | 红军巧渡金沙江,摆脱敌人追击 |
大渡河 | 四川西部 | 飞夺泸定桥,是长征中的关键战役 |
岷山 | 四川、甘肃交界 | 长征最后一座大山,翻越后进入陕北 |
陕北 | 陕西北部 | 红军长征终点,建立根据地 |
三、总结
《七律·长征》虽然不是直接写于某个具体地名,但诗中所提及的地名均与红军长征的实际路线密切相关。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志,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。通过这些地名,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英勇斗争和坚定信念。
因此,如果说“出自哪个地名”,最准确的理解应是:这首诗反映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多个重要地点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五岭、乌蒙、金沙江、大渡河、岷山等。
结语:
《七律·长征》不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部红色史诗。它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过去、珍惜当下。了解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