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概括】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其中“空城计”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一段经典对弈。这一情节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胆识,也体现了司马懿的谨慎与多疑。以下是该故事的简要概括及关键信息整理。
故事概括:
公元228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。在进攻祁山时,因马谡失守街亭,导致蜀军陷入被动。诸葛亮被迫撤退,而司马懿则率大军紧追不舍。
此时,诸葛亮身边兵力极少,且城中并无重兵把守。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,诸葛亮并未慌乱,而是选择镇定自若地登上城楼,抚琴饮酒,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。司马懿见状,怀疑城中有埋伏,不敢贸然进攻,最终选择撤退。
这一计策成功让诸葛亮化险为夷,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“空城计”。
关键信息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故事出处 | 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五回:马谡失街亭,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|
| 时间背景 | 公元228年(三国时期) |
| 主要人物 | 诸葛亮、司马懿、马谡、王平 |
| 事件起因 | 马谡失守街亭,蜀军北伐受挫 |
| 核心情节 | 诸葛亮以空城示敌,司马懿疑惧而退 |
| 策略特点 | 心理战、示弱诱敌、智取而非力敌 |
| 历史真实性 | 《三国志》中无记载,属小说艺术加工 |
| 文化影响 | 成为“空城计”的代名词,常用于形容以智取胜 |
总结:
“空城计”不仅是《三国演义》中最具戏剧性的桥段之一,更是中国古代智慧与心理战术的经典体现。诸葛亮在绝境中冷静应对,凭借对敌将心理的精准把握,成功化解危机,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临危不惧的气度。这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智谋胜于武力”的典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