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计划成本法会计分录】在企业存货管理中,计划成本法是一种常见的核算方法。它通过设定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,简化日常的采购与发出业务的核算过程,同时便于对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控制。以下是计划成本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总结。
一、基本概念
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购入材料时,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进行入账,而不是按实际成本入账。当材料入库后,再根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调整相关账户。这种方法适用于材料品种较多、价格波动较大的企业。
二、常用会计分录总结
| 业务类型 | 会计分录(借方) | 会计分录(贷方) | 说明 |
| 购入材料(按计划成本入账) | 材料采购(计划成本) | 银行存款/应付账款 | 按计划成本登记材料采购 |
| 结转材料采购成本差异(超支) | 材料成本差异 | 材料采购 | 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,计入超支差异 |
| 结转材料采购成本差异(节约) | 材料采购 | 材料成本差异 | 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,计入节约差异 |
| 发出材料(按计划成本计价) | 生产成本/制造费用/管理费用 | 材料库存 | 按计划成本结转发出材料成本 |
| 计算并分配材料成本差异 | 材料成本差异 | 生产成本/制造费用/管理费用 | 将差异按一定比例分摊至各使用部门 |
三、关键注意事项
1.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:用于记录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,分为“超支差异”和“节约差异”。
2. 差异分配:一般在月末进行,按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比例计算差异额,并调整相关成本账户。
3. 适用范围:适用于材料种类多、单价波动大、需要加强成本控制的企业。
四、小结
计划成本法通过设置计划成本,简化了材料核算流程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具备完善的成本差异分析机制,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成本偏差。合理运用该方法,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