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孔子观于周庙》是《礼记·曲礼下》中的一段记载,讲述了孔子在参观周朝宗庙时,看到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器物,并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。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,也展示了他对人生、道德和治国理念的深刻思考。
文章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,传达了“慎终追远”、“戒骄戒躁”等思想,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人应当时刻保持谦逊与敬畏之心。全文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是儒家文化中关于礼制教育的重要篇章之一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孔子观于周庙,有金人焉,铭曰:“无攻我,无攻我。” | 孔子参观周朝的宗庙,看到一个铜人,上面刻着:“不要攻击我,不要攻击我。” |
子贡问曰:“此何谓也?” | 子贡问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 |
孔子曰:“夫水之性,柔而能克刚;人之性,静而能胜躁。故君子贵乎慎。” | 孔子说:“水的性质柔软却能克服坚硬;人的性格安静却能战胜急躁。所以君子重视谨慎。” |
又见其有铭曰:“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” | 又看到铜人上有铭文:“不要多说话,多说话多失败;不要多管事,多管事多祸患。” |
孔子曰:“此亦可以为戒矣!” | 孔子说:“这也是可以作为警戒的!” |
子贡曰:“然则吾子之言,亦可为戒乎?” | 子贡说:“那么先生的话,也可以作为警戒吗?” |
孔子曰:“吾言未尝不为戒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我的话从来没有不是警戒的。” |
三、内容解析
1. “无攻我,无攻我”
这句话表面上看似矛盾,实则寓意深刻。它可能暗示人应避免自我攻击或过度争斗,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。
2. “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”
这是对言行的劝诫,强调克制与适度,避免因言语不当或行为越界而招致灾祸。
3. 孔子的回应
孔子将这些铭文视为警示,认为它们不仅是对铜人的告诫,更是对世人的一种教诲,体现了他“以礼修身”的思想。
四、结语
《孔子观于周庙》虽短小精悍,但蕴含丰富的哲理。它不仅展现了孔子对礼制的深刻理解,也反映了他对人性、言行和治世之道的思考。通过对铜人铭文的解读,孔子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谦逊、谨慎和自律,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