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仁得仁的下一句是什么】“求仁得仁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伯夷和叔齐追求仁德,最终得到了仁德的回报,因此他们不会有什么怨恨。
那么,“求仁得仁”的下一句到底是什么呢?下面我们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来清晰展示答案。
一、总结说明
“求仁得仁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,原句为: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”意思是说,如果一个人追求仁德,最终实现了仁德,那么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这句古文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,以及追求仁德终将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。
因此,从原文来看,“求仁得仁”的下一句是“又何怨乎”。
二、相关知识点总结表
成语/出处 | 原文 | 出处 | 解释 | 下一句 |
求仁得仁 | 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 | 《论语·雍也》 | 追求仁德,最终得到仁德,有何可怨? | 又何怨乎?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求仁得仁”不仅是对个人道德追求的肯定,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追求道德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,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内心的平和。
四、结语
“求仁得仁”的下一句是“又何怨乎?”,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。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孔子对伯夷、叔齐的高度评价,也传达了儒家重视仁德、追求内心安宁的价值观。了解这些经典语句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,并在现代生活中践行仁爱与道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