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扶养人是什么意思】在法律和日常生活中,“扶养人”是一个常见的术语,尤其在涉及家庭关系、赡养义务或法律诉讼时经常被提及。了解“扶养人”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责任与权益。
一、
“扶养人”是指在法律上对特定人员(如未成年人、无劳动能力的成年人等)负有法定抚养、赡养或扶助义务的人。这种义务通常基于血缘关系、婚姻关系或法律规定。扶养人需要为被扶养人提供生活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必要支持。
在中国法律体系中,扶养人主要包括父母、子女、配偶、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。此外,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如收养关系或法院指定的情况下,也可能存在非亲属关系的扶养人。
二、表格:扶养人的定义与类型
| 类型 | 定义 | 法律依据 | 常见情形 |
| 父母 | 对未成年子女或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承担抚养义务的人 | 《民法典》第1067条 | 子女年幼、患病、残疾等 |
| 子女 | 对年老、无劳动能力的父母承担赡养义务的人 | 《民法典》第1067条 | 父母年迈、患病、无收入等 |
| 配偶 |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对方承担扶养义务的人 | 《民法典》第1043条 | 一方因病、失业等原因无法独立生活 |
| 兄弟姐妹 | 在父母死亡或无力抚养的情况下,对未成年弟妹承担扶养义务 | 《民法典》第1075条 | 父母双亡或无法履行抚养责任 |
| 收养人 | 通过合法程序收养他人子女,承担抚养义务的人 | 《民法典》第1079条 | 未成年人被合法收养后 |
| 法定扶养人 | 法律规定的具有扶养义务的亲属 | 《民法典》第1067、1075条 | 无直系亲属时由其他亲属承担 |
三、注意事项
- 扶养义务是法律强制性的,不因个人意愿而免除。
- 如果扶养人未履行义务,被扶养人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- 在实际生活中,扶养关系可能涉及经济支持、照顾生活、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扶养人”不仅是法律概念,也体现了社会中的亲情与责任。了解这一概念,有助于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,维护公平与和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