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草船借箭的成语解释及意思】“草船借箭”是一个源自《三国演义》的经典成语,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,利用曹操的疑心,巧妙地从敌军那里“借”来十万支箭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机智、灵活,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或环境条件,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草船借箭 |
| 出处 | 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六回 |
| 拼音 | cǎo chuán jiè jiàn |
| 释义 | 原指诸葛亮用草船向曹军“借”箭,后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或有利条件,不费力气地获取所需的东西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聪明、有谋略,善于利用时机和资源。 |
| 近义词 | 巧取豪夺、坐享其成、借刀杀人 |
| 反义词 | 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孤军奋战 |
二、故事背景与寓意
“草船借箭”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讲述了赤壁之战期间,周瑜为了为难诸葛亮,命令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。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,承诺三天内完成任务。他利用大雾天气,率领二十艘草船靠近曹军水寨,假装进攻。曹操因雾大看不清虚实,下令弓箭手射箭。结果,草船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,诸葛亮轻松“借”得十万支箭。
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、胆识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。他不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,还让周瑜无话可说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东吴的地位。
三、现实意义
1. 善于观察与分析:诸葛亮能成功“借箭”,是因为他准确判断了天气和敌军的心理。
2. 灵活应变:面对困境,他没有硬拼,而是采取了最合适的策略。
3. 利用资源:他没有自己制造箭矢,而是借助了敌方的力量,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4. 心理战术:通过制造假象,迷惑敌人,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四、总结
“草船借箭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困难时,要冷静思考,善用资源和机会,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。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,真正的强者不是靠蛮力,而是靠头脑和策略。
| 成语 | 草船借箭 |
| 含义 | 利用对手的弱点或有利条件,不费力气地获取所需 |
| 来源 | 《三国演义》 |
| 寓意 | 智慧、谋略、灵活应变 |
| 现代应用 | 用于形容在竞争中巧妙取胜或利用资源达成目标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