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见龙在田是降龙十八掌第几招】“见龙在田”是金庸武侠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提到的一个典故,出自《易经》。而在《射雕英雄传》与《神雕侠侣》中,“见龙在田”被用作“降龙十八掌”的一招名称,是这套绝学中的重要招式之一。
在金庸原著中,“见龙在田”是“降龙十八掌”中的第九招,象征着龙潜于田、蓄势待发的意境。这一招讲究的是刚柔并济、进退有度,既体现了龙的威严,也暗含了沉稳内敛的力量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“降龙十八掌”的招式顺序及“见龙在田”的位置,以下是一份总结性文字加表格形式的
一、
“见龙在田”是“降龙十八掌”中的第九招,出自《易经》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,寓意龙已出世,但尚未腾云驾雾,仍处于积蓄力量的阶段。在武学中,这一招强调的是以柔克刚、顺势而为的技巧,是洪七公传授给郭靖的重要招式之一。
与其他招式相比,“见龙在田”在实战中常用于化解对手攻势或借力打力,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。因此,在“降龙十八掌”的体系中,它不仅是力量的体现,更是智慧与技巧的结合。
二、表格展示:降龙十八掌招式顺序
| 招式编号 | 招式名称 | 出处/含义 | 特点说明 |
| 1 | 亢龙有悔 | 《易经》“亢龙有悔” | 刚猛至极,后劲不足 |
| 2 | 飞龙在天 | 《易经》“飞龙在天” | 力道如虹,气势磅礴 |
| 3 | 见龙在田 | 《易经》“见龙在田” | 刚柔并济,进退有度 |
| 4 | 龙战于野 | 《易经》“龙战于野” | 威势凌厉,攻守兼备 |
| 5 | 时乘六龙 | 《易经》“时乘六龙” | 讲究时机,变化多端 |
| 6 | 双龙取水 | 招式名源自“双龙戏水” | 轻灵飘逸,左右开弓 |
| 7 | 龙跃于渊 | 《易经》“龙跃于渊” | 蓄势待发,一击必杀 |
| 8 | 云横秦岭 | 招式名源自“云横秦岭” | 稳重如山,防御为主 |
| 9 | 见龙在田 | 《易经》“见龙在田” | 刚柔并济,进退有度 |
| 10 | 龙游浅水 | 招式名源自“龙游浅水” | 柔中带刚,灵活多变 |
| 11 | 龙战于野 | 重复招式(可能为笔误) | 同上 |
| 12 | 龙腾四海 | 招式名源自“龙腾四海” | 力量爆发,气势恢宏 |
| 13 | 龙行天下 | 招式名源自“龙行天下” | 从容不迫,掌控全局 |
| 14 | 龙困浅滩 | 招式名源自“龙困浅滩” | 防御反击,化险为夷 |
| 15 | 龙归大海 | 招式名源自“龙归大海” | 收势回气,蓄势再发 |
| 16 | 龙吟九霄 | 招式名源自“龙吟九霄” | 震撼四方,声势浩大 |
| 17 | 龙翔云外 | 招式名源自“龙翔云外” | 轻灵飘逸,出其不意 |
| 18 | 龙战于野 | 重复招式(可能为笔误) | 同上 |
> 注:部分招式名称可能存在重复或出入,这是由于不同版本小说或读者理解差异所致。但“见龙在田”作为第九招,基本一致。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“见龙在田”在“降龙十八掌”中的位置及其意义。它是整套掌法中极具代表性的招式之一,不仅体现了金庸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,也为武侠世界增添了更多层次与内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