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生活资讯 > 甄选问答 >

孟子两章的原文及翻译

2025-11-27 08:41:27

问题描述:

孟子两章的原文及翻译,求快速回复,真的等不了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27 08:41:27

孟子两章的原文及翻译】《孟子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。其中,“孟子两章”通常指的是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和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两篇短文,这两篇文章内容精炼、寓意深刻,是学习古代哲学与治国思想的重要篇章。

以下是对这两章原文的整理与翻译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查阅与理解。

一、文章总结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强调了“仁政”的重要性,指出只有施行仁政、顺应民心,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,从而取得胜利;反之,若失去民心,则难以长久。这篇文章体现了孟子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政治理念。

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,指出人在逆境中能够成长,在安逸中容易堕落。通过列举历史人物的经历,说明磨难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,而安逸则是导致失败的根源。
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
章节 原文 翻译
第一章: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。虽然包围着攻打,一定有得到天时的人;但还是不能取胜,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,粮食也不是不多;但守军却弃城而逃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所以说:使百姓定居下来,不能依靠边界的限制;巩固国家,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;威慑天下,不能依靠兵器的锋利。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他的人就多;不行仁政的人,帮助他的人就少。帮助少到极点,连亲属都会背叛他;帮助多到极点,天下人都会归顺他。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,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的人,所以君子不用打仗,如果打仗就一定能胜利。
第二章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 舜从田间被任用,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出来,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,管仲从狱官手中被提拔出来,孙叔敖从海边被选拔出来,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出来。所以,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,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,使他的筋骨劳累,使他饥饿,使他身体空虚,使他的行为受到阻碍,以此来震动他的心志,坚韧他的性格,增长他的能力。人常常犯错误,然后才能改正;内心困扰,思虑阻塞,然后才能奋起;表现于脸色,流露于声音,然后才能被人了解。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,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,国家往往就会灭亡。由此可知,人在忧患中生存,在安乐中死亡。

三、结语

《孟子两章》虽篇幅简短,但思想深刻,语言凝练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。它们不仅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观,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治国与修身之道。通过阅读与理解这两章内容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智慧,并应用于现代生活与工作之中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